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04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二首》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15篇)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1

開學的第一節課,我上了本課。記得孫校長曾經説過這課的一種教法:繪畫式。我用了。每一句作一個圖,然後形成一副圖畫。那麼“春風吹又生”的原因上什麼呢?學生們紛紛回答是因為草有根。那麼這根就生命力!我覺得二年級的孩子點到此就可以了。學生在理解“枯榮”的時候果然遇到了難題。

知道枯是什麼意思,可是説不來榮的意思。在稍做啟發之後學生馬上明白秋天是枯,春天是榮。在繪畫式結束之的後,我設計了一個情景,讓學生把自己想象在詩人,想一想你如果是詩人你會怎麼樣讀這首詩呢?可能是因為第一節課,他們有點不好意思,我再鼓勵“哪個學生表演的好,就叫他二年四班的白居易”。果然孩子們勁頭來了。可是在座位上還可以,上台就有些膽怯了。只有四個學生上來。不過我好好的利用這四個學生的膽量,請他們表演,並請大家來評怎麼樣更好更像!學生的意見不錯,比如有個學生在演最後一句的時候,明明是小草生長,卻蹲下了。

被學生指出來,我欣喜。有一個學生在讀“離離”的時候語速快,也有學生説,這裏應該慢些,才能更顯出草原的廣闊。能到這種程度我很滿意。不過我批評了不肯站起來表演的學生,我説他們是自己放棄了一次極好的鍛鍊的機會。機會一去,就再也不會來了。從今天的放學前的反饋中,知道學生已經懂得這一點並表示以後要努力。不過我得看行動。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2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滿意之處:

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藴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藴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現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説的喜歡自己説。

改進措施:

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不足之處:

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但是個別字音仍發音不準確,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説説“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努力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3

《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途中,看到柳樹後突發感想所創作的一首詩。當時正是初春時節,柳樹吐出的嫩芽,呈現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授課前,我先讓學生畫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樹,並寫上一兩句讚美柳樹的話,好讓學生提前從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粧成般的柳樹,也從形態方面感知何為萬條綠絲絛。這樣一來,學生對古詩內容較容易理解一些。

導課時,學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當他們雙手舉起自己的作品時,站在講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來:“哇!太美了,我彷彿置身於柳樹林。”然後,依次點了三個孩子單獨展示自己的作品,他們的描述令我驚歎,也令在場的老師們驚歎。看來,準備工作做得很好。授課時,我採用敍事的方式來貫穿整首詩,從一千年前的某一天開始,引出地點、人物,緣何出現了《詠柳》這首詩。

整節課來看,流程進行得很好,從對“詠”的理解,到對柳樹從遠到近的認識,以及作者從觀察到想象體現出的對春的無限熱愛之情,課堂中呈現得都很好。不足之處是,老師表現得多,學生髮揮得少,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一次經歷,一次收穫,磨礪中總結經驗,在教育這條大道上,和學生攜手共進。

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覺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閒適則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詩人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説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言絕句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着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説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鬆濕和沙礫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4

《村居》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在學習《春曉》一詩的過程中,我們體驗了詩人孟浩然對春天的喜愛、珍惜之情,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詩人高鼎眼中的田園鄉村中的春天。

在課前預習中我已經安排範讀,安排學生對生字進行圈畫、注音,這對課堂上對生字的認讀打下了基礎。在上課時,我首先進行範讀,讓學生再次體驗對詩句韻律的把握,而後讓學生自讀。但在安排自讀過程中,學生總是齊讀,方法單一,在今後的教學中這方面要多加訓練,讓學生明白自讀、齊讀、默讀等各種讀法,以便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詩中“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前一句的意思學生可以理解。而後一句不好理解,這部分我直接進行講授。但是整體來理解詩句的意思,學生的體會很泛泛,雖然通過想象進行啟發,學生對春天的美麗有所感受,但不夠強烈,説明平時的情感積累不夠,也説明情感昇華還不到位。

在生字講解中,我對會認字和會寫字用不同顏色的粉筆進行了區分,學生能夠加深印象;在識字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組詞及時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區分、多音字的積累,這些有助於學生對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學中存在練習不夠的問題,我只是在詩文中讓學生認字,而沒有單獨考察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在會寫字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多參與,讓學生自己體驗字的書寫,建立寫字的結構觀念。

在整首詩文的講解中,教師主導地位太強,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沒有讓學生真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詩文體驗中。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設置的問題沒有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在今後的課堂上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習慣養成方面,還需要不斷強化,在課堂上學生的坐姿、舉手、回答問題等課堂表現有所改善,而寫字的正確姿勢需要進一步加強訓練。習慣養成不能單單看這一節課的表現,還要經過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另外需要關注個別學生在課堂上走神的現象。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5

一、設計理念

積極創設情境,提供一個交互式的學習平台,讓學生自始至終堅持學習興趣和探求熱情,充沛激發學生的潛能;充沛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發明性,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戰略,鼓勵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領悟學習方法,從而獲得情感體驗,不時加強語言積累;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關注學生的個體差別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更好地實現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二、設計特色

通過“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鼓勵學生複習平日積累的古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古詩內容時,採用“想怎樣讀就怎樣讀”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別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問題”並進行學法指導;採用“閉上眼睛用心聽,想像古詩畫面”的方式,鼓勵學生暢談自身對古詩的理解。“在讀中感悟,在悟中美讀”,背誦古詩自然水到渠成。與此同時,大膽採用“學一首古詩,放一首古詩”的教學方法,積極設計“學古詩挑戰賽”反饋形式,在由易到難的“三星題――四星題――五星題”設置中,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補充,體會合作學習和相互競爭的樂趣;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 和“向你推薦一些與月亮有關的古詩”拓展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達方式還有很多,更好地激發課下蒐集查閲資料和了解明月詩句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流程

(一)欣賞古詩,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

2.這節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再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的古詩。先來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暮江吟》――我來板書題目,請大家仔細看。(板書:暮江吟,請大家齊讀課題)

[古詩的學習來自於平日知識的積累。“看圖猜、背古詩”從學生熟悉的古詩動身,拉近了語文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知道“暮”是什麼時間嗎?“吟”是本課生字,一個口字旁,一個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嗎――表示歌詠、作詩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詠黃昏江邊的美景。

[教師板書古詩題目,進行“把每個字義連起來説題意”的學法指導。]

(二)學習古詩《暮江吟》

1.讓我們快來讀讀這首古詩吧!多讀幾遍,請你試着讀準字音。

2.誰有信心站起來讀讀這首詩?

3.看來大家已經對這首詩感興趣了。那就請你採用自身喜歡的方式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讀;可以站起來大聲讀;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讀,把這首詩美美地多讀幾遍。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鼓勵學生採用自身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不同體驗。]

4.大家讀得又投入又熟練。詩的意思讀懂了嗎?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咱們一起解決。

――(課件變紅字“殘陽、瑟瑟、可憐”)

板書:殘陽;為什麼不説“照”而用“鋪”呢;瑟瑟可憐――在這裏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5.殘陽――夕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鋪――此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貼着水面斜射,陽光非常平緩柔和。

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看圖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

6.就用這個方法來猜猜“瑟瑟”是什麼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現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細小的波紋,波峯受光多出現紅色,波谷受光少出現碧色。你們看!演示課件――夕陽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紅綠相間,難怪詩人稱譽道:“半江瑟瑟半江紅。”

[全班學生交流討論,相互間協助解答,談談自身的理解。對學生能自身解決的問題,教師就不進行講解,主要引導、點撥學生的困惑處,尊重學生的個性學習和個體收穫。]

當白居易陶醉在夕陽美景中,天色漸漸暗下來,九月九年級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樣的?多麼美的夜景啊!在這裏“可憐”不只有可愛的意思,還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憐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這般美景?請你閉上眼睛用心聽,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結合詩句,學生暢所欲言)

[鼓勵學生通過自身展開的聯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語言描述古詩的畫面,充沛發揮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新精神。](板書:江邊殘陽月夜美)

8、的確!這般美景怎能不讓人陶醉?帶着你們的想像,誰能讀出它的美?

(三)學習古詩《鳥鳴澗》

過渡語:一輪江邊的明月,讓白居易流連忘返,唐代詩人王維對山中明月情有獨鍾並寫下了《鳥鳴澗》這首詩。(板書:鳥鳴澗)請大家齊讀課題。

1.“鳥鳴澗”是一個地名,為云溪風景之一。唐代詩人王維是如何描寫鳥鳴澗的呢?學習了這首詩,你會有更多的瞭解。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剛才採用怎樣的方法學習《暮江吟》的?(板書:讀通――讀懂――想像――背誦)

我們一起總結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就依照這樣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鳥鳴澗》,待會兒我們進行“古詩挑戰賽”。

2.現在,我由你們的學習夥伴變成了這場古詩挑戰賽的主持人。哪個小組做好準備了?你們選擇幾星題?派個代表,小組成員可以站起來相互補充。

三星題――背誦古詩《鳥鳴澗》;(怎樣背誦才幹靜――聲音輕,速度慢)

四星題――説説帶點詞語的意思;

(人閒――人寂靜心閒;空――空蕩蕩,沒有人;時鳴――不時鳴叫幾聲)

五星題――讀古詩,想像畫面。(你喜歡哪一句――詩美,你描繪的景色也美)

(這樣的景色,給你一種什麼感受?――板書:山中月夜靜從哪裏能體會出?)

[“學古詩星級挑戰賽”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各自學習小組的學習方式。]

(四)總結拓展

同樣是歌頌明月,卻可以用“美”和“靜”來表達。其實古往今來,一輪明月曾讓無數文人墨客不惜筆墨,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與月亮有關的古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借明月思故鄉。

王維以月為友,在《竹裏館》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描寫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猶未盡吧。推薦一些與明月有關的古詩。

李白《關山月》;蘇軾《中秋月》;李商隱《霜月》;白居易《江樓月》……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6

《古詩二首》是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兩首詩都從不同角度寫景,所以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的認識。本課的主要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同時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中所藴含的道理,並理解詩中幾個詞語的意思。

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誦古詩,然後引導學生回憶一下兩位詩人的背景資料和學過的相關詩文;再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相關資料,以及聯繫詩文的方法,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並能大致理解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對於學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進行交流,教師講解的方式共同解決。

因為兩首詩歌比較相似,所以,我在教學時採用了對比的方法,一邊比較,一邊區分進行理解:比如教學《登飛來峯》時,引導學生抓住“千尋”等詞語體會飛來峯的高聳入雲,並且用傳説引發學生聯想“雞鳴見日升”的輝煌情景,進一步體會在飛來峯上視野開闊,詩人朝氣蓬勃,信心充沛的情景,從而得出“登高望遠”,“站的高,看的遠”的道理。在教學《題西林壁》時,我先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重點理解“題”字的意思,然後抓住“橫、側、遠、近、高、低”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廬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時也藉助廬山的圖片幫助學生,感知廬山在不同角度觀察時,所呈現的不同景象,讓學生邊讀邊感受廬山風景,激發學生的聯想,最後引導學生抓住“不識、緣”等詞語進行對比,從而體會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於古詩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掌握了一定理解古詩的方法,同時能夠理解詩中所包含的哲學道理,課堂效果良好。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7

1、描述

本課兩首詩《房兵曹胡馬》和《馬詩》是寫馬詩的壓卷之作,雖都寫馬,但又各具氣象,特色鮮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馬》以雄健的筆力刻畫雄健之馬,表達了對朋友的期望,更表達了詩人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抱負。李賀的《馬詩》通過寫馬錶現賢才的雄心壯志及其懷才不遇的憤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多種朗讀的情景,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充分,再引導學生聯繫作者生平經歷體會詩中所表達的志向和感情。

2、分析

整體感知詩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詩句對譯,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本課兩首詩的學習我遵循了這一規律,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積極誦讀,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豐富了他們的語言積累,培養了良好的.語感,提高了審美修養。另外在學習中,我還為兩首詩配以優美的古箏曲,使學生置於古雅沉靜的文化氛圍中,受到了美的薰陶,提高了綜合素養。

3、規劃

本課的教學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夠。《馬詩》描繪了一幅相當生動的畫卷,正所謂“詩中有畫”。如果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詩中的畫面,用手中的筆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學生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所蒐集到的有關寫馬的詩篇,在交流中開拓思維,增加積累。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8

當完成教學寫這篇教學反思的時候,我心中湧動的是濃濃的感謝和感動,低年級的古詩教學很難定位,僅僅將古詩作為識字的載體,教學時滿足於一遍一遍地讀,缺失了發展學生思維、語言的重要環節,形同囫圇吞棗,讓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討,對於學生來講,又是強人所難,會令他們喪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級古詩教學中,從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學生年齡與認知特點,古詩重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解讀古詩時,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古詩教學情趣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再現作品描繪的場景、畫面,豐富作品中的形象,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融情於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學中我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1.結合關鍵詞深入理解古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筆下的柳樹的樣子——高,綠,柔軟,茂密,美麗等,從而引出“高”“綠絲絛”“粧”“萬條”“垂”等關鍵詞。

2.淡化詩意,寓詩意教學於無形:如設計賀知章和老船伕的對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古詩的意思。

3.激發學生想象,發展學生思維。

4.結合圖片,激發嚮往:在這節課上,我多次通過圖片,讓學生欣賞春天,併力爭通過優美的語言使學生產生“春天真美呀”的感歎,從而與作者賀知章產生共鳴——表面是讚美柳樹,實際上是在讚美這催生萬物復甦的春天。

5.旁徵博引,指導積累:讓學生彙報所知道的關於春天的古詩。

不足之處:

1.在語文課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東西太多,導致主題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師本人,表現過於緊張,缺乏從容,導致課堂死板。

3.在備課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學生,同樣一節課,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孩子。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9

北師大版教材與之前一直教的人教版教材有着很大不同。北師大版教材課文數量多,每篇內容也多,且有些篇目學生較難理解。這學期時間少,語文課又少,新接手一個班級師生需要更多時間磨合、相互適應。我曾經一直為此苦惱該怎樣高效高質高情趣進行我的語文教學。今天這節課比較滿意,學生學習效率高。
  以前學古詩時一般一節課學習一首古詩,而且時間比較緊。今天這節課我們一下子學完了《江畔獨步尋花》和《遊園不值》兩首。以前理解古詩時讓學生結合註釋解決,現在北師大版教材古詩下沒有註釋。我抓住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邊看圖邊理解古詩的意思。
  師:同學們看課本中第一幅插圖,仔細觀察看圖上都有什麼?
  生:蝴蝶 黃鶯
  師:你從能從詩中找到相關詩句嗎?
  生:千萬朵花
  師:真的有一千朵,一萬朵嗎?
  生:不是,有很多,詩人都數不過來。
  生:老師,你看詩中説“壓枝低”,把樹枝都壓彎了,説明很多朵。
  師:這美麗的景色作者在哪看到的呢?
  生:作者站在路邊,花都長滿了小路。
  師:詩中説“花滿溪”,“溪”指的是(小路)
  師:你能用一段話説説圖上描述的景色嗎?
  能看着古詩説説詩句的意思嗎?
  學習第二首古詩方法相同,教師告訴學生“應憐屐齒,小扣”的意思。
  師:同學們看課本中這兩幅插圖,你發現他們有什麼異同?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心情的不同。
  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對看圖比較感興趣,學習起來較主動。結合看圖有助於理解詩意。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10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圍繞春天這個主題,安排了四篇課文。分別是《古詩二首》《找春天》《開滿鮮花的小路》《鄧小平爺爺植樹》。

《古詩二首》是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詩中流露出詩人難掩的喜悦之情。在這兩首詩中,都以“柳”來寫春景、春意,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景,再現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圖。後兩句寫人,刻畫了兒童放學歸來放風箏的樂春圖。景人合一,相映成趣。

《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所寫的一首詠物詩。詩的前兩句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描繪了靜態中的柳樹,使人感到柳樹內在的生命力。詩的後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春風比作剪刀,賦予巧妙的想象,生動地刻畫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我將朗讀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和手段。

(1)範讀引路,感受韻味。先讓學生聽範讀錄音,老師再範讀。老師範讀時,發音飽滿,控制速度,帶給學生美的享受,讓學生初步感受古詩的獨特韻味。

(2)自主練讀,整體感知。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朗讀時間,朗讀時要重點關注生字的讀音,朗讀節奏為“二二三”。學生在反覆、多次的朗讀中,整體感受古詩的情感。

(3)朗讀展示,昇華情感。學生熟讀古詩後,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如個別讀,男女生比賽讀,師生對讀,男女生接讀等。朗讀時可以提醒學生帶上一定的表情或者加上動作。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

(4)熟讀古詩,積累背誦。在教學時,我配上優美的音樂,幫助學生進入畫面,記憶古詩。

優點之處:着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1)讓學生學會運用圖文對照的方式進行古詩自主學習。通過形象直觀的畫面來幫助對詩歌內容的感知,降低了他們的理解難度,也增強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強化了對想象能力的培養。讓他們通過在讀中想象的形式進行古詩的深入學習,在此過程中,不斷豐富了對古詩意境的感知,提升了感悟、理解詩歌大意的能力。

不足之處:

由於時間問題,沒能進一步讓學生對其他描寫春天的詩歌進行拓展延伸學習,因而沒能讓他們進行更多同類型詩歌的拓展與豐富,多少顯得有些遺憾。

改進措施:

古詩教學應把字詞隨文學習,學生理解的詞不再重複解釋,節省時間來拓展其他同類型的古詩。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11

一、授課內容:《古詩二首》第一課時

二、授課重點

1、認識“首、蹤”等12個生字,會寫“首、採”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繫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瞭解“蹤跡、採、藏”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藴藏的夏天的情趣。

三、學習難點

1、書寫難點:

首:第二筆是短撇,第四筆撇要從豎中線上起筆,落筆在橫中線上,第七筆和第八筆的橫左邊挨着豎,右邊不能挨着橫折鈎。

採:第一筆撇要寫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間,第二筆點寫在撇的外邊,第四筆的撇略短,起筆位置大致與第一筆的起筆位置相同。橫要寫在橫中線上,豎寫在豎中線上,撇捺舒展。

2、朗讀指導:

本課為古詩,同學們要學會:(1)藉助拼音正確朗讀古詩;(2)藉助停頓符讀出古詩的節奏。

3、理解詩意:

同學們在試着説古詩大意的時候,要學會藉助註釋理解古詩,回答問題時要有條理,先讀出詩句,再説出詩句的意思。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12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國小各學段要重視學生的朗讀,加強對閲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讀書。在充分挖掘想象力的情況下,讓學生根據簡單而生動的畫面,配上音樂,多種形式地朗讀,這樣,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更透徹。在教學中藉助影視資源,緊緊抓住“偷採”“不解”“藏蹤跡”“惜”“早”“立”等學生難以體會的字、詞展開閲讀活動,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覆朗讀,悟出作者的情。在朗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價,使朗讀層層深入,在評價中適時藉助影視資源理解詩句,體會情感,昇華情感。在想象中朗讀,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象,在學生想象出現困難時,藉助影視資源,讓學生感悟課文情感,達到情感的昇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在思想感情。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13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敍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是這樣開展新課的: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説説從圖上看到些什麼?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裏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鋭,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

分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説: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覆讀,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着,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看誰能將意思説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繫起來。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後引導孩子們將後兩句與學習等聯繫起來,有什麼啟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後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望廬山瀑布:

廬山瀑布,多麼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後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説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態,我心中一陣暗喜:接下來的朗讀和領悟詩情不會有問題了。的確,後面的朗讀真的不錯。之後,我們真的看到了搖頭晃腦的小詩人抑揚頓挫的誦詩聲。

領悟詩情這塊,我覺得這首詩有一定的難度,孩子們似乎受到了圖片的影響,逐句逐句地對詩去進行解釋。我想今後還得想些辦法,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領悟詩的大意即可。

這節課我做的不夠的地方有許多:

一、把三四兩句詩給分開品析了。回家潛心再讀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學生理解後,沒有把兩句詩整合起來品析,破壞了瀑布流態的整體之美。

二、時間安排不合理,前鬆後緊。在“細品詩句,領悟詩情”環節花了太多時間,個別讀太多。以至“聯類比照,感悟詩風”這環節匆匆帶過,原來預設時自認為的亮點就這樣以遺憾告終,寫字教學也無法進行,作業也忘佈置了。真是有“虎頭蛇尾”之感。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14

再講第一課之前,我讓孩子們大概看了一下目錄,大多數同學已經在假期大概認識的學了一下,因此在我問他們這一單元主要講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他們很輕鬆的就説是春天了!這下他們就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初步的意識:這一單元是關於春天的詩、散文、童話故事以及關於春天的小故事。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很好詮釋了這節課孩子們的狀態。由於是第一課,而且又是古詩,再加上以前我鼓勵孩子們在假期背誦唐詩三百首,因此孩子對此已經非常熟悉了,在課堂上能明顯感受到他們的自信,我就念了一個題目,他們就大聲自信的背了下來。所以,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問題貫穿課堂,主要是通過問答形式在他們感受的基礎上去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村居》:通過題目,你知道作者是寫哪裏的春天嗎?孩子很快就知道是鄉村的春天。接下來我問是什麼時候?這個時候環境如何?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在“拂堤楊柳醉春煙”這一句中,有兩個讓學生難以理解的點,一個是“拂”、一個是“醉”,這句比較難,所以藉助這樣一幅圖片我讓孩子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在進行講解。

我放了很多類似的圖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來讓他們説説自己的感覺,要求輕撫自己的臉,閉上眼睛慢慢的讀這一句,最後輕拂同學的臉,感受“拂”這個字的温柔,孩子們笑得很開心!

接下來放了微風擺動中的楊柳圖,告訴他們這句話中有一個字能形容圖中的楊柳,試着找一找,這稍微有點難,孩子們在説錯了幾個字後小聲咕噥説是“醉”,我説,這個字大家可以説一下是什麼意思嗎?孩子説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沒否定他們,我告訴他們,楊柳在這樣的春天裏陶醉,沉醉在温柔的春姑娘懷裏,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穩,就像這樣,擺來擺去的,孩子們哈哈大笑!最後我問他們,“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為有關,你們剛剛也拂過你同學的臉,“醉”只有誰會醉?孩子説是人,我説把柳樹當做人來寫,這是什麼修辭,學生很快就想到了擬人。

《詠柳》我也是用這樣類似的問題引領找關鍵字,抓字眼的方式分析的!上課期間氛圍很好,孩子的思維也很活躍,我上完課也感覺比較開心,但我有一個很糾結的地方:我不知道關於古詩的教學我這樣的上課模式是否適合低年級學生?覺得到底應不應該這樣講呢?我在抖音上關注了一些老師,其中有一個北京的老師專門開了低學段兒童的古詩文課,雖然只有片段,但也可以感覺到她的授課方式是比較輕鬆的,有些地方是比較幽默的口吻給孩子們説的,但在關鍵字詞的分析上,也是很詳細的!我特別喜歡抖音上華中師範大學戴建業教授關於古詩詞的講解,既搞笑又能讓人印象深刻,我覺得不管以什麼方式,只要能讓孩子加深印象,就是可取的!我覺得我這節課適合我這樣去講,因為孩子有一定的基礎了,他們覺得沒啥難度,所以這樣既可以給他們增加挑戰,又不會讓他們覺得過於簡單覺得乏味枯燥。

除此之外,我還有以下不足:

一、組織過渡語言不簡潔流暢,存在口誤口吃,還有的就是囉嗦。

二、板書未精心設計,比較隨意,假期時間,我的粉筆字也有退步。

三、可能是由於學生剛上學還不在狀態再加上進度比較趕,我也比較着急,課堂存在一些紀律方面的問題,孩子的壞習慣又回來了,我需要重複的去強調,肯定也會浪費一些時間,所以在課堂教學管理方面,我還需要去找一些小技巧。我相信慢慢會適應好的!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15

在昨天晚上,師傅在忙碌中給我修改了最後一遍教案,非常感動和開心。今天的教學反思主要關注到教師講課語言自身表達的缺陷以及教師評價語的匱乏。

中國古典詩詞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許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但是,教師語言的不到位就很難去表達出詩詞深刻的內涵和哲理。

比如在《登鸛雀樓》中,教學難點很容易去分辨出是寫情的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的時候,給我們留下了這一千古名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勇於攀登,才能開闊我們的眼界。但是,這個道理不能夠一味地説教由老師總結,而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去完成情感價值觀上的提升,那麼這個時候教師的引 導語言非常關鍵!

在這一段處理的時候,我似乎是在分析前兩句寫景形式和內容上特點後,創設了一個身臨其境的氛圍,引出了詩人的感歎,再解決這句話中的關鍵詞義,加上動作神情,聲情並茂地讀一讀就結束了這兩行詩的教學。

到《望廬山瀑布》就要更糟糕一點,因為這首古詩難度比第一首大。詩仙李白善於運用的誇張、虛指、聯想等手法很難在教學中落實。我解決的方式是回顧舊知,結合《靜夜思》中出現過的“抬頭望明月”來理解“望廬山瀑布”的遙看,“疑是地上霜”來理解“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好像。在同課異構中聽實習的小夥伴也學習到幾點:比如,一個“掛”字的妙,可以通過手勢誦讀,理解水流之快之急,看上去像靜止了一樣;又比如一個“銀河”,我是通過語言來解釋銀河和九天的意思,突出山勢之高,瀑布似從天降,但可以藉助圖片讓同學們感受真實的銀河呀!流的如此快的瀑布,詩人發出了感歎,讀!哇,這個時候感覺瀑布怎樣的?除了快可以形容出瀑布的特點以外,瀑布還是怎樣的?長。哪個詞能體現,三千尺。這樣一步步有設計感的教學環節,同學們就能夠更加容易去體會瀑布的磅礴氣勢啦!

但是,總感覺缺失了古詩的語文味,該怎麼去飽滿呢?今天就低年段古詩文學習進行一個記錄吧。

低年段有低年段的學情,以生為本,才是教學的立足點和基本點。如低年級段的學生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朗讀,而且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每一句的釋疑。教師要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活動中樂於參與,或者採取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進入詩詞意境。在低學年段教師要強化學生的反覆吟誦,並引導學生初步瞭解、鑑賞、感知詩詞音調美,再通過多媒體課件等輔助形式讓學生了解詩詞的意象和意境。

我們怕學生的作文語言空洞,那麼老師的評價激勵語言也是值得可圈可點的。教師的評價語言不能單一,不能一律地説好説壞,而是具體的及時的給予相應的評價,怎麼好了,怎麼不好了?哦,你把掛字讀得有滋有味,彷彿在我們眼前懸掛着的就是三千尺的瀑布呢!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詩歌教學時,曾經把“閲讀感受”作為教學的重點。他認為:“所謂感受,就是讀者的心與詩人的心起了共鳴,彷彿詩人説的正是讀者自己的話,詩人宣泄的正是讀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閲讀詩歌的受用在此。”其實,不僅詩歌,其他體式的文本教學無不如此。而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受”,這就需要關注學生的閲讀態度、閲讀需求、閲讀心理。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説不清美在哪裏,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時光,宛如一盞澄瑩的泓月,一不小心會掉入水中,波光粼粼,若隱若現。總想彎腰去撈,卻一撈就碎了……

以今天傍晚散步到月亮升起的校園照片結尾,宛如一彎月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