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烏合之眾》讀後感8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68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烏合之眾》讀後感8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1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葱,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後露出了內裏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自己這麼蠢過啊”的感覺,然後,有時候會被書裏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麼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麼評價女人的:“羣體的某些特點,如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説得好有道理可是為什麼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眾》即使裏面有以上那些關於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併成為世界名著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羣體行為的.分析鞭辟入裏,入木三分,讓閲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眾》才會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冶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瞭解自己在羣體中處於怎樣一種狀態,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烏合之眾》讀後感2

早就聽聞這本暢銷書,近日得以讀一下。讀完之後其實挺失望的。

總的來説就一個字:亂。雖然這本書是層層遞進的論證觀點,也採用了一些歷史情節來證明論點。但是至少不能説服我。而且能明顯地看出作者有一些政治傾向。

在有些時候,人作為羣體存在確實顯得智商很低——此時符合這本書的觀點。但是做出一些看似很反智的行為不代表作為羣體就是拉低每個人的智商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些時候不得已採用所謂“下策”是多方面折衷的結果。如果跳出這個圈子來看——即書中所謂“作為獨立的個體”來看——當然可以顯得自己很睿智。但是那些辦法除了作為馬後炮外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想起了一個説法:古代皇帝常常採取看似是“下策”的.方案。但這並不是因為皇帝不聰明,是因為那些“上策”實際上很難實現,即不具有“可操作性”。丘吉爾也對二戰之前各方面的種種決策做出過事後的評價,大概意思是在那種情況下那就是最佳的選擇。

這種單純批判的書乍一看會顯得很有道理,但是經不起推敲。正如這本書——作者説歷史並不可信,然後拿一些歷史故事來佐證他的論點。另外,拿一些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來批判其愚蠢之處,總是顯得“事後諸葛亮”,也並不能顯得作者很聰明,很正確。

《烏合之眾》讀後感3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説: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説: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羣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説: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後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今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烏合之眾》讀後感4

這本書是研究羣體心理學的,也就是大眾都是怎麼想的,心理學上的羣體概念,從字面來看就是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可能不分國籍,不分性別,就是單純的聚集在一起,他們往往會產生一個一致的想法,這個想法就代表了這羣人一致的意見,這個意見讓這其中很多個性化的想法消失了。

作者依託於法國大革命的時間背景寫的這本書,主旨告訴大家,個體一旦融入羣體,將會失去自我的意識。從而會讓自己心性大變。羣體一旦形成,不管是多麼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後也會形成羣體白痴或者羣體無意識,非常容易被別人影響,蠱惑。失去理性的判別能力,要影響一個羣體,遠比影響一個人要容易的多。

我們該有怎樣的`思考呢,在投資中我們該如何來運用這種大眾心理學?

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為無論站在哪個人羣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為傻子,即使是專業投資者,各個都是身經百戰,但當他們聚集在一起,往一個方向看的時候,往往悲劇也就會發生。

其次,獨立思考才是王道。

第三,時刻警惕羣體無意識,當被別人煽動的時候,要多想想這本書,多站在理性的層面思考,不要被幾個簡單的詞彙所感召。

第四,充分利用羣體無意識。

第五,不要迷信權威,特別是關於未來的學問裏,專家也是猜的。

我們一向的認識,站在人堆裏最安全,但這本書的理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要相信羣眾,尤其是投資這樣的事。

《烏合之眾》讀後感5

這本書從我翻開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橫跨了一個月的時間,全書的理論性內容太多,列舉的例子很多也是是一百多年前法國大革命,議會,教會等案例,很多超出我的知識體系,一邊揪着字,一邊還要查書中所將事件幫助理解作者要論證的主題,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艱難,所以我心裏的預期時間以為有二十幾個小時,結果看完之後數據顯示是8小時56分,驚!!!

看完之後,對我原本的一些觀念有很大的影響,之前一直以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書中説道“羣體的無意識,羣體的易感染,羣體無認證推理能力,羣體多變,羣體情緒的誇張與單純”這些概念,例證羣體智商並非個體智商之和,因為羣體屬性,羣體智商可能低於組成個體智商的平均值。往近出看網絡水軍,網絡暴力,意見領袖對事件分析及風向的影響,遠一點點,文格時期暴民跟風站隊這些不就是烏合之眾的行為嗎?

高水平的翻譯要求“信、達、雅”,我看了兩個翻譯版本的《烏合之眾》,因為譯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者是不同文字,不同文化的轉換問題,增加閲讀的難度。看到很多書友也跟我遇到的同樣的困難,我就放心了,哈哈哈哈~~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能需要在多讀幾遍,多思考,結合生活實踐,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吧。

《烏合之眾》讀後感6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後來讀了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裏,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羣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後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是勒龐創作烏合之眾的社會基礎,他在《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羣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

在現代信息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眾”存在,盲目從眾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瞭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烏合之眾》讀後感7

《烏合之眾》這本書出版於19世紀末期,結合19世紀的時代特點來看,本書所提出的觀點是十分新穎且具有震懾力的。即使是現在,在讀到部分內容時,也會被作者深刻的觀點所吸引。但是,由於本書的出版時間,很多內容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作者重新界定了羣體的`含義。他指出,並不是一羣人聚在一起便可以被稱作為羣體,而是有共同的目標的心理羣體,為自己的論述劃分了明確的界限。

在本書中,作者主要的觀點無非是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羣體進行分類,對其的心理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第一,羣體具有無意識、缺乏推理能力、感情至上、缺少責任感、易受到暗示、易被催眠和控制、易出現傳染現象、推理能力不足、想象能力氾濫等特點。第二,羣體的感情具有衝動、誇張、輕信、單純、保守、偏執、專橫等特點。第三,在羣體中,道德觀既有放縱個人本能的作用,又有樹立行為道德模範的作用。

其次,對領袖的特點及經常採用的方式進行闡述。第一,領袖是某種觀念的忠實執行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名望,經常採用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説服羣體。第二,領袖在羣體中起着領導和決定的作用。多數羣體並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做決策的人往往是少數幾位領導人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書中,作者雖然對羣眾為什麼形成這種心理特點做出了簡單的解釋,但是,往往出現邏輯不通順的現象。由此可見,作者的觀點十分簡單,採用的是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來説服讀者。

《烏合之眾》讀後感8

人多力量大?不見得!人越多越傻。120年前,法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勒龐就未卜先知,看穿了一切。他認為羣體中往往會存在極少部分的聰明人,但會被羣體的主流意見影響,從而變得隨大流,但人類社會的進步又一直都是少數精英人士引領的。

書中引起多起歷史事件,尤其是通過法國大革命事件,作者認為羣體永遠遊離於無意識的領地,會聽命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無動於衷,他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親信外,再無其他可能。

勒龐還認為一個孤立的人可能是有教養的,但是羣體可能變為行為受本能支配的野蠻人。羣體是情緒的放大器,如果恰當的引導,就會創建和諧社會,如果被壞人利用,就會變得無節操、無下限。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在早期中日、中美關係緊張的.時候,會出現中國人打砸自己同胞資產的現象,他們往往好多都是狂熱的激進分子,甚至打着愛國主義的旗幟,行使醜惡的個人意圖。

如何在羣體中保持坦然、淡定,不當烏合之眾,在勒龐看來,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儘量少受點機械的應試教育,多一點獨立思考。應試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背書和服從,而非引領文明進步所需要的開拓精神、個性、判斷力、經驗等,而這正是中國教育的現狀。

最近在看《他想的童年》,很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