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社戲教案設計範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41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戲教案設計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社戲教案設計範文

社戲教案設計範文1

創意説明:

對於一個文本的閲讀,每個學生的切入點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將他們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齊放、奼紫嫣紅。本設計意在將獨立閲讀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教學步驟:

一、預習:個性化閲讀

要求學生不要受他人觀點影響,找一個切入點,獨立自主地閲讀,並把閲讀中感受最深的東西記下來。

二、觀點展示:個性化閲讀交流

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教師只是把不同的觀點摘錄下來,並大致作一個分類。

三、分組討論

教師首先對同學的發言作一個小結,並歸納出同學們研讀課文的不同思路,然後分小組對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爭議較大的問題進行討論。

四、課堂交流

各組陳述自己的主要觀點;其他組也可以補充自己的觀點。

五、教師小結

社戲教案設計範文2

創意説明:

《社戲》之美,美在真誠、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詩如畫的鄉村風景,這些皆是在鄉愁蠱惑下繪製出的理想故鄉的圖景。本設計旨在通過整體感知一局部探究一整體感知的教學思路,教給學生一種以整體感知為主的閲讀方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説説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或者説自己的故鄉留給自己最美的印記(預習作業),由此自然地過渡到《社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把握文脈

1.文章圍繞看社戲寫了幾件事?(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

2.討論:有人認為本文標題不恰當,因為全文寫社戲的內容太少,你是否認同這種説法。探討這個問題,不但可以理清文脈,而且可以明瞭作者處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寫社戲的文字確實不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戲有關;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戲本身,而是與看社戲相關聯的人與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於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讀:找出文中直接讚美社戲好看的句子。文章寫在接近趙莊和離開趙莊的時候,各有一處想象社戲美妙如仙境—般的段落,但船頭看戲則並無多大收穫。

2.研讀:社戲並無多大的看頭,可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為什麼?這兩個問題能較快、較好地把學生的興奮點引到對文中自然美的挖掘上來。“那夜似的好豆”和“那夜似的好戲”好在有一個特定的氛圍,是故鄉熱情、誠摯的人們和優美的山水所營造出來的。

3.挖掘人性的美。讓學生認真研讀課文,説説自己喜歡的一個人,並闡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結合語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富詩情畫意,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品味。

動詞妙用:“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地展示了幾個少年駕船的情狀、熟練的技術、去看戲時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來。”“回望戲台……滿被紅霞罩着了。”這些比喻,不僅有豐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內心難以抑制的興奮。

豐富的感覺: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側面着筆,一片尋常的景物因為承載了作者無限美好的情思,變得讓人陶醉,令人嚮往。

故鄉美好的自然風光和熱情、誠摯的人們,共同構築了一幅理想中的故鄉的圖景,讓作者難以忘懷,因而借“社戲”這一載體予以傾訴。

四、整體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閲讀全文,並整理所討論的一些問題,探究作者的寫作旨意。

作者記憶中的故鄉是童年時代的故鄉,那裏有質樸淳厚的人們、優美的農村風光、無憂無慮的童年,作者以社戲為依託,表達的是對精神故鄉的永久眷念和對美好童年的真摯追懷。

社戲教案設計範文3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敍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社戲》教案設計。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敍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敍事有詳有略,主要敍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羣淳樸善良、好客能幹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樸實準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於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敍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羣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寫人有詳有略的《分馬》,引出敍事有詳有略的《社戲》(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閲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瞭解本篇;參看註釋閲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歸)省:xǐng行輩:hángbèi

憚:dàn絮叨:xùdao

怠(慢):dài攛掇:cuānduo

鳧(水):fǘ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藴藻:yùnzǎo

(家)眷:juàn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理清結構層次。

(1)本篇主要敍寫什麼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敍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社戲》教案設計》。

(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3)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為幾層,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可以分為四層:部分開頭至“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為第一層,寫去看戲前的波折;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為第二層,寫去看戲途中的情景;從“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為第三層,寫在趙莊看戲的情形;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為第四層,寫看戲歸來的情形。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户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遊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總有哪些樂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鈎,“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着釣尖送到嘴裏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裏。

社戲教案設計範文4

【教學構想】

學生在學習魯迅的這篇篇幅較長,內容較深,時代氣息不濃的文章時,老師能否找到一種辦法來喚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和熱情呢?又怎樣讓這堂課開放而有活力呢?於是我考慮到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注重對文本的閲讀,給學生充分閲讀的時間和空間,在閲讀活動中,讓學生展開思維,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樣才能理解材料,理清層次,體會作品的深刻內涵,這樣本文的主旨就不難理解了。

2.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積極探索,主動實踐,大膽表現自己的感悟、心得,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就會注重學生的個性檢驗,凸現新課標的倡導精神。

3.語言的品味,理解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是重點,讓學生在已有的閲讀基礎上細細品味,引導學生從字句、修辭等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不光品味到其中的景色美,還能品味到其中的人性美等。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受文中的思想內涵。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

[教學準備]

1.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查閲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瞭解這種鄉村戲劇。

3.蒐集魯迅的有關文章,並將優美文段摘抄下來。

[教學步驟]

一、激發興趣,導人新課

(播放《童年》的音樂)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惜和回憶的美好時光,童年的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這兒有一首詩是這樣來寫童年的:“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牀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啊,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冬,永在我記憶的深處。(音樂停止)

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像魯迅這樣的鬥士,回憶起童年的往事,筆調也是温馨的,這可從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看出來,今天我們就一起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富有詩意般語言的導語,營造出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可迅速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的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表達。分四人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全文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後。

生2:從事情的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師:歸納得非常準確,你怎麼知道是夏夜?

生1:文中寫“消夏”。

生2:掃墓完畢之後。

生3:羅漢豆成熟。

生4:兩岸的豆麥。

師:那麼準確地説應該是什麼季節?

生齊答:春末夏初。

師:本文的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1: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魚放牛、六一公公送豆。

師: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生1:因為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緊密聯繫的詳寫,關係不大的略寫。

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本文篇幅相對較長,內容豐富,學習這類文章,首先應理清脈絡,分清主次,培養學習的發散思維,從不同的角度篩選信息,這很重要,也是基本的學習方法。)

三、細讀課文,情感共鳴

師: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每讀一段,就以四人小組談談自己是否有過和魯迅先生一樣的童年生活體驗,並在筆記本上做記錄,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思考,一邊討論記錄。然後代表發言,(先讓學生簡要説説文中作者的童年趣事,再談自己的體驗。)

生1:我回老家時,爺爺奶奶還有爸爸媽媽不再逼我寫作業看書,是真正的放假。

生2:我的老家在農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過一段時間,那裏有好幾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夥伴,每次我們去釣魚,如果我釣不到,他們總要把魚分一部分給我,還把自家地裏的香瓜、西瓜偷偷摘給我吃,我覺得他們像阿發一樣,對我很友好。

生3:農村裏的孩子不怕豬狗雞牛羊,我很膽小,他們常笑話我.有時還故意逗我。

生4:我小時候向人家要東西,得不到滿足時,就一哭二鬧三不吃飯,最後父母無奈只好答應我。

生5:鄉村的夜色裏水氣很大,帶着潮濕的味道很清爽。

生6:看一些看不懂的不感興趣的電影或戲曲時,往往不是睡覺,就是買很多零食吃。

生7:我們家對門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時出差,她就讓我去她家吃飯,好幾次,我父母送東西給她,她都不要,我覺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顆慈愛的心。

師:同學們,聽到你們的體驗,我知道,你們已穿越了百年的時空隧道,走近了魯迅,和魯迅一起交流大家共同的童年體驗,一起歡樂,一起留戀,一起陶醉,一起遐想。心靈在碰撞,感情在共鳴,文章為什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激起我們這麼多情感體驗呢?

生1:魯迅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我似乎回到了童年,寫得好。

生2:我認為本文的語言很優美。

生3:我認為本文的景物描寫很細膩生動。

生4:我認為文章人物形象刻畫得很成功。

生5:我認為結尾寫得好。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從而開闢語文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帶着生活經驗與感受走進語文課堂,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師的引導,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在合作中探究,對話中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四、精讀課文,欣賞品析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並記誦美句)

師:誰來説一説“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

生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霜罩着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

師:找得很多,誰來説説“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來。

師:很好,誰來説説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1: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師:不錯,那麼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説説?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説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着豆麥藴藻之香的夜色裏。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説再回去看。

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用“我覺得(美詞)用得好,在它寫出(或表現了”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師:誰來將閲讀的感受説出來,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學生點頭,教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及舒緩的音樂,學生輕緩地有感情地朗讀。)

師點頭讚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眾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如氣味、聲音、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2:我覺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生3:我覺得“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笛聲美。

生4:我覺得“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生5:我覺得“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生6:我覺得“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覺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捨之情。

師:同學們的感受很真切,剛才我們對文中的兩個精彩的段落進行了由句到詞,由粗到細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温柔秀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要思考,這些自然環境描寫對作品主題的表達有什麼作用?請大家思考並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後發言)

生1:寫兩岸連山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後跑表現出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

生2:“我”乘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把“漁火”誤以為戲台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誤認,寫這兩點,既構成情節的曲折,又進一表現“我”急欲去趙莊看戲的心情。

生3:看戲歸來小朋友一面議論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

師:説得很好,這幾段,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台、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徵。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優美,使“我”的這次看戲更具有獨特的韻味,既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師:好,想象一下一個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場精彩的戲正在開演,而你還在看戲的途中,帶着這份情感,我們一起跟着音樂看着畫面,朗讀一下這部分景物描寫的句子。

(眾生齊讀)

師:本文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人物),因為他(他們)(評論其性格的品質),比如:(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後寫話。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為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並且“寫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

生2:我也喜歡雙喜,因為他像小領袖,敢於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説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3: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為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為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説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説是“應該的”。

生。5:我來補充一下,還有他親自送豆給“我”吃,“我”誇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師:剛才同學們談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還有一羣沒有名字的小夥伴,有誰喜歡?

生6:我喜歡,因為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遊戲。

生7:我也喜歡,因為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

生8:因為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後,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瘌子”的辦法。

生9:因為他們很能幹,比如寫開船和歸航時的動作“點、磕、上、架、徑奔、拔、點退、迴轉、躥”.這些動詞的描寫説明他們駕船動作的熟練和技術高超、水性好。

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進一步瞭解了閲讀課文的方法,情節要從多角度來概括,閲讀時要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精讀美文,要注重品析,分析人物時.要注重人物形象是否鮮明、典型,這樣頭緒才會簡化,結構才會優化。整體才會美化,對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合作能力都進行了訓練,相信會對以後的學習有更大的幫助。

(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主動閲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發現文本中自己認為很精妙貼切的美點,並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輔之以教的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探究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同時,由句到詞,由粗到精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温柔、秀美,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品味、口頭表達能力。)

五、抓準文跟,明確中心

師: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那麼我們來看戲好看麼?

齊:不好看。

師:請結合課文的內容來談談為什麼不好看?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生3:最怕看“老旦”,但她還是不停地唱着。

師:好,這些都正面表現了戲不好看,還有從側面表現戲不好看的嗎?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動作、神態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師:戲不看,豆好吃嗎?

生:不好吃,水煮鹽拌,連五香粉都沒放。

師:去看戲,不盡興,豆也不好吃,但文章結尾“我”卻説“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請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

生1:這個“好”,我的理解是有雙喜、阿發這樣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難忘。

生2:這個“好”我認為是農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連忘返。

生3:這個“好”是因為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沒罵我們,還送豆給我吃,表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

師:你們的回答真讓人滿意,“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獨特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正是這結尾道出了人生共同的體驗和感受,也是這句話使我們想起自己逝去了的童年,撥動了我們的心絃,點燃了我們追憶童年的情感之火,使作者與讀者融為一體,進出了耀眼的火花,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處。

(藉助自己白爭閲讀體驗,説出自己的感受,領悟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中心,讓學生在領悟中得到情感的昇華。)

六、拓展延伸,交流材料

師: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希望擁有一個怎樣的世界?

生1:我希望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

生2:我希望人與人之間不應有隔閡、有恩怨。

師:對,你們的希望和作者一樣,希望世界充滿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願這人間真正充滿愛。現在請將你們課前查找的資料互相交流。

(教師邊巡迴邊查看)(讓學生帶着語文課堂的收穫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學生收集資料的好習慣,強化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精神。)

七、佈置作業

魯迅先生用細膩而優美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一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抓住了人們對童年生活無限懷念的共同情感體驗,與我們一同唱起童年的歌,穿越時空的隧道,我們才發現嚴肅而深沉的魯迅的童年和我們一樣充滿着童真童趣,我相信大家通過本文的學習,一定會寫出一篇佳作——《我的童年》。

(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讓學生展示自己、認識自己。)

【教學後記】

在本文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有興趣地學習本文:

1.導人新課的這一環節,用聲情並茂的語感、優美的文辭、舒緩的音樂,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能迅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課文的豐富的人文內涵,並調動了學生的人生體驗,體現了新課改的新理念,由於這篇課文較長,內容距離我們的時代很遠,所以我就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去細讀課文,並分四人小組,談自己是否有過和魯迅一樣的經歷,終於碰出了情感的火花,走近了魯迅的童年,並開始欣賞他、贊同他。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3.美文欣賞的引導。在這個環節中,首先在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的激情中再去精讀課文,力求學生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而不是教師、文本、教參強加給學生的東西,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主動探究的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之處:

1.學生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生字、生詞和查看有關社戲的資料完成情況還可以,但摘錄魯迅文章中的優美片斷完成的情況不理想,通過了解,是因為很多學生對魯迅的文章讀不懂,不能體會其中的含義,有時代的距離,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們都紛紛表示願意去欣賞一下魯迅的文章。

2.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讓學生知道他們該讀什麼樣的書,該懷着怎樣的情緒去閲讀名著,架起一座學生走向名著的橋樑,我覺得我在教學中滲透得不夠。

社戲教案設計範文5

教學重點

看戲歸來的情形,看戲次日的情形,詳略敍事的恰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二、分析第四層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台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説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着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 戲興仍濃 愉快興奮)。

(2)分析22段景物描寫的角度和作用

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寫出了“我”對社戲的留戀之情和社戲最後留給“我”的美好印象。

(3)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麼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月下歸航時,寫了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暢快、輕鬆。

(4) 在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麼?

分析:這裏,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裏“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徵。

(5)“重點品評“偷豆”一節。

設問:

1)小夥伴們在什麼地方“偷”?為什麼“偷”?

2)“偷”誰家的?怎樣“偷”?

3)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祕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後果呢?

明確: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着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着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們周到細緻、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6) 討論這段寫偷豆要表現什麼。(提示學生要抓住這段中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分析人物。要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重點分析雙喜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的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小説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説照應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並沒有聽到什麼關係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後“所慮的”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裏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為什麼“我”感到沒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

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

2)是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

3)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現在環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説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讚美它,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環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讚美豆和戲,正是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3)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説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並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 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 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懷戀綿綿無盡)。

(4)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戲了”

明確: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係。

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

四、分析本篇詳略敍事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敍寫事件?產生着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蝦運動,更表現了農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五、分析人物形象

課文塑造了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用“我喜歡文中的 X X(人物),因為他(他們)……(評價其性格、品質),比如…… (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簡筆勾勒人物形象。

1、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2、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

六、歸納中心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後故事的敍述,讚美了勞動人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七、 佈置作業

同步訓練

板書設計:

社戲

魯迅

看戲前( 1-4):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看戲中(5-30): 看戲波折 (5-9)

月夜航船 ( 10-13)

趙莊看戲 ( 14-22)

歸航偷豆 (23-30 )

看戲後(31-40): “我”對社戲的懷念。

社戲教案設計範文6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領會藴含的意味。

2、品讀課文,拓展學生的思維。

3、感受情思,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通過探究、討論、歸納、陳述等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難點】

準確領會文中語言藴含的意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好,上課之前,我想請大家背一首詩《遊山西村》,會背的同學可以和我一起背。(接着,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背詩。)在這首詩中,有這樣一句: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其中“春社”二字,寫的是春天人們拜祭社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事。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文章也與土地神——“社”有關,這就是《社戲》,唱戲給土地公土地婆看,祈求他們保佑地裏的小禾苗健康成長。

既然有人唱戲,那就有人看戲。魯迅先生的這篇《社戲》,講的就是“我”和一羣小夥伴去看戲時發生的事情。

(設計意圖:導語由學生熟悉的唐詩《遊山西村》中的“春社”二字引入到本課文題《社戲》,既向學生解釋了“社”的含義,又使學生感知了與“社”有關的民間活動古已有之。帶有神話色彩的民間活動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走進故事,品味語言

主問題:現在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兩件什麼事情?作者是怎樣評價的?他為什麼會這樣説?

學生活動:

(一)學生思考,組織語言。

(二)學生髮言,教師明確(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回答):

1、本文主要寫了兩件事:看戲(包括“去看戲”),偷豆。

2、作者是這樣評價的: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三)教師置疑:戲真的是“引人入勝,精彩絕倫”嗎?豆真的是“鮮香美味,回味無窮”嗎?文中是怎麼寫的?請同學們找到位置,劃出能體現作者態度的、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教師明確:

1、兩個“又”字。表現“我”失望的心情。

2、疲倦、支撐、打呵欠、各管自己談話、振作精神、破口喃喃的罵、忍耐的等着、吁氣、熬不住……(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生動形象。)

3、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麼高低。(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昏昏欲睡的感覺。)

4、但我吃了豆,卻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味道一般。)

(四)教師設疑:既然如此,作者卻在文章最後説,是“好豆”“好戲”。他為什麼會這樣説呢?(可以結合《陋室銘》進行解釋。)

(五)學生思考,回答。

在《陋室銘》中,作者説室“陋”是因為條件簡陋,但由於此屋主人品德高尚,朋友高雅,環境清幽,非常温馨,讓作者非常喜歡,所以他認為“陋室不陋”。

在本文中,豆原本味道一般,戲也不吸引人,但在看戲回來的時候,一羣小夥伴新奇有趣的偷豆經歷卻讓作者覺得無比快樂,認為那真是美好的一天。作者表面上是説“豆好”“戲好”,實際上是説“那時候的那羣小夥伴真好”“那時候的偷豆的經歷真有趣”。

(六)教師歸納點撥: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看似矛盾的説法,其實並不矛盾,只是它們各有所指,強調的內容不一樣而已。類似的還有,比如一篇文章,開頭説某人是個窮人。後來説他其實不窮(比如他喜歡唱歌,知足,快樂)。那麼,文章前面所説的“窮”是指“物質上的”,而後面説的“其實不窮”則是指“精神上的”。兩個“窮”字所強調的側重點不一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學生對文中重要語句的分析品味,提高他們準確領會語言意味的能力。通過學生對富有表現力詞語的歸納、品味,感知作者運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及其好處。)

三、深入課文,品讀賞析

通過剛才的一番品味分析,我們知道了那次看社戲的經歷給作者帶來了無比的快樂,讓他在三十年後還記憶猶新,念念不忘。那麼通觀全文,那次看社戲的經歷給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記憶呢?請同學們參照以下句式,用與之相近的若干個短語進行概括,並説明理由。

主問題:請參照以下句式,用與之相近的短語概括:社戲給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記憶。瀏覽課文,思考並討論後回答。

自由的鄉間生活

學生活動:

(一)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並討論。

(二)老師引導學生明確:

1、自由的鄉間生活。

2、愉快的看戲之旅。

3、難忘的偷豆經歷。

4、珍貴的朋友之誼。

5、優美的水鄉夜景。

6、淳樸的鄉風民情。

(三)剛才同學們就“社戲給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記憶”這一問題,總結出了6條“美好的記憶”。接下來,請你選擇你感興趣的一個説法,然後為這一説法陳述理由。

(四)學生思考、討論後開始交流。學生髮言可能涉及以下內容,順序則可能不同。

1、自由的鄉間生活

學生陳述理由:

(1)引原文: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裏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引原文: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釣蝦。

(3)引原文: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

(4)概括:“我”可以在沒有大人照看的情況下,夜晚和一羣少年一起,划船去趙莊看社戲。

教師引導:

聯想延伸: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這兩篇文章,可以看到,自由的鄉間生活對幼時的魯迅來説是極為難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顯得格外珍貴,格外美好。

教師強調:聯想延伸,是閲讀文章,讀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

2、愉快的看戲之旅

學生陳述理由:

(1)作者在寫自己獲准去趙莊看戲時,有一句心理描寫是這樣寫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説不出的大。

(2)夏夜行船這段文字寫得特別美。根據“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説法,反推過來,優美的景色也映襯了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愉快的。

(3)從文章末尾作者説“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一句可以得知,那夜的看戲之旅肯定是愉快的。

教師點撥:

(1)“我”的看戲之旅的“愉快”是經過作者特別強化了的。看戲的過程大家都知道,但看戲之前的`一段文字往往容易被忽略。試想,如果將看戲以前的文字改成“就在我十一二歲的這一年,晚上我和朋友們去趙莊看社戲。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這樣好不好?

(2)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不好。這樣寫失之於平淡,且不能很好地支撐文末作者的“感慨與懷念”之情。

我們用簡要的文字描述看戲之前的情節,如下所示:

看看等到了↑——真可惜——今天就算了——我急得要哭↓——雙喜提議↑——外祖母擔心↓——雙喜打包票——不再駁回↑

可以看到:作者將看戲前奏寫得一波三折,情節三起兩落。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去趙莊看戲是“我”和朋友們經過極大的努力爭取到的,外祖母和母親的准許使我看戲的願望終於達成,所以“我”心裏才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到異常地興奮和愉快。

(3)這種愉快,作者在隨後的敍述和描寫中,用了許多富有表現力的詞句來表現。一起找一找。

一鬨的出了門。(動作描寫)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説不出的大。(對比,心理描寫)

我們已經點開船(動作描寫)

有説笑的,有嚷的(動作描寫)

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誇張)

這些詞句充分表現了“我”當時的愉快心情,這種愉快和後文偷豆的經歷一起,支撐起了文末作者對童年往事的“感慨與懷念”之情,水到渠成,自然妥帖。

3、難忘的偷豆經歷

學生陳述理由:

(1)這是迅哥兒從未有過的經歷,頭一次,新鮮刺激,所以難忘。

(2)從文章末尾作者説“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句可以得知,作者對這次偷豆經歷很難忘。

(3)作者人到中年,還能記得少年時代偷豆的往事,可見偷豆經歷讓人難忘。

4、珍貴的朋友之誼

學生陳述理由:

(1)我去平橋村時,孩子們伴我來遊戲。

(2)平時嘻笑打鬧,一起玩耍,無拘無束。

(3)見我不能去看戲,雙喜同情我,極力想辦法,最終説服母親和祖母,同意我去看戲。

(4)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

(5)桂生為我買豆漿。

教師點撥:

少年時期的魯迅,和這羣夥伴在玩耍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魯迅先生也十分珍視這份友情,無論是從這篇文章,還是從我們國小時學的《少年閏土》中,都可以看出魯迅對珍貴的朋友之誼的懷念。(再一次聯想延伸)

5、優美的水鄉夜景。

學生陳述理由:兩處對水鄉夜景的描寫都很美。

教師引導:

(1)朗讀。

(2)請你談談這兩處景物描寫有何特色?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1)運用多感官描寫,通過嗅覺、觸覺、視覺、聽覺,生動細緻地表現了水鄉夜色之美,渲染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2)以動寫靜,巧用錯覺,給人一定的空間之感。(類似的還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3)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描寫生動形象。

6、淳樸的鄉風民情

學生陳述理由:

(1)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

(2)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

(3)孩子們陪我一起到趙莊看戲。

(4)對於偷豆,大人們都理解、包容孩子好玩、淘氣的天性,並不責罵。

(5)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很善良。比如雙喜的熱心,阿發的無私,八公公的寬容,六一公公的樂於分享,都體現了“淳樸的鄉風民情”。

教師小結:在《社戲》這篇課文中,作者描畫了一副美麗動人的平橋村生活圖景,這裏有美好的景,美好的事,美好的人。對作者來説,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美好的人。沒有美好的人,再好的景和事也會黯然失色。所以有人説《社戲》之美,美就美在“純美的人情”,是十分有道理的。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深入文本,通過閲讀文本,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賞析。通過學生討論交流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整齊劃一的句式概括表達意思的能力和習慣;啟發學生思維,深入理解文本。)

需要特別説明的是,老師可以在不同的探究內容中,適時進行各有側重的知識滲透,而不是一味地尋找歸納。比如在探討“自由的鄉間生活”這一內容時,我側重於讓學生體會“自由”給少年魯迅帶來的快樂,方法是聯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這兩篇文章,領會自由的鄉間生活對幼時的魯迅來説是極為難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顯得格外珍貴、美好,並使學生領悟到“聯想延伸”是閲讀文章,讀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再比如,“愉快的看戲之旅”,我側重於讓學生體會看戲的情節一波三折;“優美的水鄉夜景”,我側重於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多種寫法的綜合運用;“淳樸的鄉風民情”,我側重於讓學生體會本文的“純美的人情”。這些側重點的實施使得本節課內容豐富而又具有一定的深度。

四、感受情思,品知主旨

主問題:剛才我們歸納了社戲給作者留下了6個“美好的記憶”。現在請大家結合以上6個“美好的記憶”,思考並回答:作者表達這些“美好”僅僅是為了給我們讀者呈現這個故事和其中的美好嗎?高明的作家往往擅長通過一個物品、一段經歷、一種現象寄託一份情感,表達一份願望。你覺得魯迅先生是否也是這樣高明的作家呢?

學生活動:

(一)學生思考、組織語言。

(二)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魯迅先生很高明,在文章中,他通過對這段經歷的回憶。

(1)表達了他對童年往事的懷念。

(2)表達了他對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鄉間生活的嚮往。

(3)表達了他對故人、故土的熱愛與眷戀。

(4)表達了他對純美人情的渴望與追尋。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的討論交流,使學生感受作者情思,領會文章主旨。)

五、結語

由此可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寄託的情思可謂厚重而深沉。那麼,這麼多厚重而深沉的感情都是因什麼而起呢?(學生回答,教師明確:)社戲。正是因為有了社戲,作者才有了省親,看戲,偷豆等等經歷,才會因此而產生這麼多深厚的情感,一生不能放下。不僅僅是社戲,還有春節,還有端午,還有中秋,這些活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永不磨滅的情感波瀾,一生不能放下!像這樣的活動,我們稱它為什麼呢?(學生答:民俗)對,這就是民俗,這就是民俗的魅力!下課!

(設計意圖:教師在結語中引導學生簡單感知“民俗”這一概念,初步感知民俗對於中國人的價值與意義,使學生對我國民俗活動產生親近、認同與熱愛之情。)